新闻中心

核心软硬件全部自主研发生产,团队十年成熟行业背景

城镇化政策下绿色城市的建设措施


城镇化政策下绿色城市的建设措施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病”倒逼城市不断发展,绿色城市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对于全方位、多角度复杂的城市问题,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寻求各种解决策略,通过对绿色城市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绿色城市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出可以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城市内涵式发展、构建绿色交通、明确城市承载力、强化节能理念等方式促进绿色城市的健康发展。

 

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以促进地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关注人体健康、创造最宜居的生存环境,推动城市人文旅游融合发展、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结构、节约能源、减少城市发展成本为目的。

 

过去40年城镇化不断发展,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市常住人口达91425万人,相比于2020年末,城市常住人口增加120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了64.72%,相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次经济地区人口大量地涌入高经济地区,以寻求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但事物具有两面性,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今城市病又“倒逼”城市化绿色发展,我们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城镇绿色化发展,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避免大拆大建。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城市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建设这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一、绿色城市的演变历程

 

绿色城市是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初是提倡城市和乡村人口各占1/2,解决城市与乡村以及劳动关系的对立的乌托邦式城市规划。1871年提出“新和谐村”,提倡村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村外用于耕地;19世纪霍华德提出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对后来的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1915年《进化中的城市》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城乡规划,反对城市无限扩张,提倡人与自然融合;1930年柯布西耶在“光明城”中提出绿色城市的概念,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流行,在此基础上绿色城市不断演变和发展。

 

二、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城市大气污染现象


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人们破坏环境行为的必然结果。污染气体主要由化学粉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气体等化学微粒构成。现代城市发展中,大气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成:

 

城市静风日增加。静风主要指一般风速为0~0.2m/s,城市建筑物会导致城市内污染物难以扩散而滞留在城市内部。

 

②污染物进入空中,输入速率大于输出速率时,污染物滞留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颗粒形成气溶胶,当到达一定浓度时,就会形成对人体有害的雾霾。

 

③热岛效应现象的加剧。热岛效应属于人为现象,由于城市的密度提高、下垫面的硬化等,城市的吸热能力超过散热能力,造成热岛中心比郊区高1~6℃。

 

④逆温层阻碍城市上空大气的扩散,对流不易发生,使悬浮物质集聚,造成空气恶化。

 

⑤污染物的排放,如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城市私家车的增加。

 

⑥经济利益的驱动。商贩随意占用户外街道,导致烧烤油烟扰民现象频发,一定程度污染了大气,威胁居民的健康,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

 

城市向外无序扩张


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占用耕地、农田建造城市项目,将原有的自然地貌硬化处理,侵占了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城市上空的尘粒增加,同时破坏了原有地面。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降雨大多集中在夏季,建筑物密度的提高,城市内部在特定季节空调、汽车热量异常排放,导致城市内部热量增加,聚集在城市上空难以消散,在城市上空形成降雨,造成城市雨岛效应,给城市内部防洪带来挑战,对城市居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在地租理论的影响下,城市企业更倾向于向地价便宜的城市边缘转移,城市扩张增加城市民众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导致私家车迅速增加,增加城市污染恶化程度。城市地面硬化,雨水下渗能力弱,城市空气湿度降低,造成城市热岛效应。

 

能耗较高


根据中国建筑协会于2020年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中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测算,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tce(建筑全过程能耗=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我国建筑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占全国能源总量比重为46.5%,其中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占比最重,2012-2021年,我国能耗以每年2.8%的增长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我国虽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但利用方式还是比较粗放。同时粗放式发展导致建筑大拆大建,造成建筑能耗增加,在材料的生产基础上外加运输所带来的能耗增加。老旧小区及“城中村”自建房屋中的建筑节能改造问题,在老旧小区内,四季分明、夏热冬冷,玻璃和墙体隔温效果较差,冬天及夏天居民的取暖和纳凉主要还是依靠高能耗的空调,这就导致城市在特定季节能耗异常增加。

 

水资源的浪费


城市工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用水的增加以及水污染的加剧。同时老旧小区、“城中村”雨污处理系统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和居住区也未全面配备新一代雨洪管理系统,普通住户的家庭生活用水还存在“一供到底”的现象,饮用水、洗浴用水和生活用水依旧为“一管供用”。

 

三、构建绿色城市的路径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由“GI工作组”于1999年提出,是多学科合作的产物,它的提出突破了原有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的局限性,在构建绿色城市中,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吸、吐”能力的海绵城市,全面保护城市的生态基底,将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协调使用。

 

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


避免城市大拆大建、无序扩张,利用城市内部存量更新,释放城市新的发展动能,将城市从粗放式发展转型为集约内涵式发展。

 

构建绿色交通格局


构建综合交通系统,实现区域之间交通无缝换乘。提高道路通达性,使构建主路系统与支路系统平顺衔接,发挥支路“毛细血管”的作用,以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作为缓解道路主循环系统压力的重要保障。

 

②进行道路分类,设置慢行友好道路交通系统。发展TOD模式和自行车优先的公共政策,加快建成P+R公共交通换乘系统。加快建设为城市居民能够慢跑、骑行或者锻炼的场所,为老年、儿童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

 

③完善城市街道的风貌,提高街道空间的有序性,减少人、车的混行,进行城市道路桥梁的消危工作,增加城市交通的安全性。

 

④采用公交优先的政策,加强土地的混合式开发,增加步行可达性,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率。

 

⑤提高道路交通的密度,保障道路的顺畅连接。

 

明确城市的承载力


明确城市水资源、能源、道路交通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加强户籍管理制度,避免城镇人口的无序增长。在城市生活中,应该加强分质给水,将“三水”三用,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工业节水提质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净化能力;在城市建筑中,利用透水铺砖和引流技术,在暴雨时达到蓄水的目的。

 

强化节能理念


采用地下换热系统,将换热系统管道埋在浅土层中,夏季通过换热系统管道将所吸收的热量向土壤中放热,冬季在土壤中吸收热量并向室内放热,缓解城市内空调运作带来的能源量;加快绿色建筑的建设,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建筑材料,居住和商业都采用保温材料来降低城市电量的消耗程度,加快城市太阳能的普及程度,承接一部分电量的供应;转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提高城市居民节能意识。

 

优化城市绿化格局


在新旧建筑中,多使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形式,从三维立体的层面增加城市的绿量。城市中分散满足城市居民日常需求的绿地,意义要远远大于仅在城市郊区建设大量绿地。通过楔形绿地与郊区形成向城市输送空气的通道,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斑块绿地,镶嵌在城市商业、居住、办公等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地带,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绿地要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不断扩张,加快建设“口袋公园”“微空间改造”;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的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激活本地产业活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应注重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加强自主研发,加快形成核心技术,提高对外的竞争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相适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产业之间的协作,加强企业之间基础设施的共用;文化和旅游是“绿色朝阳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创新旅游模式,打造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绿色健康发展。

 

解决大气污染


加强城市对主要污染企业的监督,在道路交通中大量使用遥感技术,以快速检测过路车辆的碳排放值,对于不合标准的车辆进行整改或停止使用;增加中心城区的绿化面积,建设城市通风廊道,通过城市风道为城市内部带来洁净空间,缓解城市内部气温升高带来的城市灾害。

 

加强城市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


着重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推进更多的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的自主权,促进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历史文化保护


城市储存一代人最珍贵的记忆,我们应该提高对历史文化的思想认识,杜绝将城市棚改区和历史建筑、街区混为一体,促进城市建筑修旧如旧,避免出现拆旧建新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对于失去居住价值却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建筑,政府应该主动进行保护和修缮。历史保护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保护历史街区、建筑等应该加强长期投入。加强历史保护的法律保障、实施的科学性,保证历史文化城市焕发生机和活力。促进历史保护的系统性、关联性,对于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整体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街区,也要保护周边的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绿色城市建设要求为人们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有必要通过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式,促进城市碳排放的减少,提供城市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的发展,提高人民对整体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居民对于良好的交通、人文环境、适宜的游憩环境具有强烈的向往,同时交通、能源、绿化覆盖率等与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病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可以通过改变城市能源、产业结构、绿化格局、综合交通、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文化保护等战略措施,塑造有利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城市环境,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大家都在搜:智能打桩定位系统、智能压实度监测系统、智能路面摊铺系统、拌合站质量监管系统、智能测斜仪、智能表面沉降监测仪、地下水位监测系统、矿山预警监测系统公路边坡监测系统尾矿库监测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

 

 

北京天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玑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北斗智慧工程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天玑科技转化中国水科院的科技创新成果,结合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整合行业资源优势,汇聚资深创业团队,深耕行业应用需求,深入了解中国特色,为用户提供一整套智慧工程建设全流程解决方案。

 

天玑科技成立以来高速发展,创新性的将北斗技术应用到公路、铁路,水利、机场工程建设领域,以工程质量过程管控为核心,将隐蔽工程透明化,为业主和施工总包单位解决质量,安全、效率、管理等核心问题。已形成TJMC摊铺系统智能压实系统桩基信息化系统,TJ-Cloud变形边坡监测等系统产品,从终端到平台,硬件到软件,产品销售到全程技术服务为广大业主和施工总包方提供完善的北斗智慧工程方案。特别是基于北斗的道路工程质量信息化系统成熟应用于日照交发,武汉交投,中建四局,南宁绕城高速等项目中,京雄城际,江巷水库大坝,大兴机场沉降监测等项目中也已全线选用,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得到业界高度肯定和赞许。

 

 

天玑科技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3A信用企业,国家、中关村双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取得软件著作权10项,发明专利3项,是拓普康数字化施工产品核心代理商,已成为智慧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

 

天玑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三颗, 尊为禄存星。天玑,主理天上人间的财富,喻为财富之星,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业主提升管理,为业者提供保障,为行业积累财富。

 

天玑科技:北斗智慧工程系统方案专家 诚信,创新,专注,感恩

推荐新闻


北斗定位智能摊铺压实系统工作原理和优势

北斗定位智能摊铺压实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工程建设技术,具有提高施工效率、优化工程质量等优势。在公路、铁路和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中,该系统展现出了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大坝平台:施工质量可视化管理的新范式

数字化大坝平台通过可视化标准管理,有效提升了坝料生产、运输、碾压等流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它不仅为大坝施工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还通过实时预警保障了施工安全。


北京天玑科技TJ-Cloud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它的优点

总的来说,TJ-Cloud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是一款综合性强的软件系统,它集成了多种监测手段,能够实时、高效地进行各类建筑结构的安全监测与预警。


结构倾斜智能测报仪器的优点有哪些?

总体来说,结构倾斜智能测报仪是一款高精度、智能化的倾斜监测设备。它能够实现对危岩、墙体等结构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发出警告信息,从而保障了地质灾害威胁区居住人员和过往车辆的安全。


表面沉降位移监测仪器的优点有哪些?

表面沉降监测仪器是一种高精度、易安装、自动化监测仪器它可以有效的对高铁路基、建(构)筑物基础沉降区或隧道内壁等沉降进行监测并且将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分析以及预警报警工作。


雨水情一体化雨量计系统的优点有哪些?

总之,一体化遥测雨量站是一款功能全面、性能稳定、使用方便的雨量监测设备。它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水雨情遥测系统等水利水务信息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