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核心软硬件全部自主研发生产,团队十年成熟行业背景

立体交通贵州美-贵州建设交通取得阶段性突破


立体交通贵州美-贵州建设交通取得阶段性突破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地处云贵高原东麓的贵州省,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发展缓慢。改善交通,成为贵州人的千年期盼。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贵州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大力度全面推进交通建设,铁路、公路、民航、水路四大交通体系建设齐头并进,以超常速度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全省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三五”期间,贵州全省公路里程从18.6万公里增至20.7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从3037公里增至3867公里,机场从10个增至11个,水运通航里程从3660公里增至3957公里,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支撑。

 

 

完善省域交通畅通经济血脉
2020年12月31日,航电1号、航电2号、禹航1号、禹航6号、禹航8号五艘船舶共装载1720余吨磷矿石,有序驶出思林升船机承船厢,开创了思林升船机单日过坝货运量新高。同时,此次货船顺利通过思林升船机,不仅提振了乌江水运企业的从业信心,助推乌江水运市场提速复苏,也为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了低成本的水上通道。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是贵州连接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出省水运通道。2016年底,贵州实现乌江贵州段全线复航。如今通过5年的快速发展,乌江水运通道建设效果逐步显现,贵州水运发展迎来新春。一并发展的不光是水运,还有铁路、公路、民航。高铁建设,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以贵阳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越来越大;公路建设,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以贵阳为中心的“一日往返生活圈”越来越快;民航建设,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以贵阳为中心的“一小时空中交通圈”越来越近。

 

有人感叹,这5年是贵州交通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支撑保障最优、发展成效最好、人民受益最多的5年。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贵州省预计完成交通投资7258亿元,是“十一五”与“十二五”投资总和的1.3倍。5年时间,贵州省先后在西南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建成22条省际高速公路通道、15条省际铁路通道,实现市(州)级地域机场全覆盖,使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畅通外部交通促进经济循环
打开贵州省交通地图,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张上天入地的多维立体综合交通网,而这张交通网正逐渐扩大,将贵州拉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融入到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贵州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已全面融入国家高铁网。贵广、沪昆、渝贵、成贵高铁在贵阳枢纽交汇,贵州融入了全国已经建成的“四纵四横”高铁网,实现了贵阳与周边省会及全国主要城市高铁联通。目前,全省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500公里,贵阳至南宁、盘州至兴义、贵阳铁路枢纽环线西南环等铁路加快建设。

 

公路建设强势推进,西南公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愈加凸显。5年来,贵州新增高速公路2486公里,2020年底,通车里程突破7600公里,出省通道由15个增至22个。改造普通国省干线4664公里,通车里程达2.63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率先在西南地区实现“组组通”硬化路。

 

民航建设快速推进,加快构建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2018年底,贵州就已建成1个枢纽机场与10个支线机场,“一枢纽十支线”的机场布局已经完成。目前贵州与全国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及重要客源地城市实现全覆盖。航线网络通达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及部分三、四线城市。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贵州抢抓“十三五”交通发展黄金时期,始终把交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相继启动实施高速公路建设1万公里攻坚战、农村公路建设3年会战等系列行动,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民用机场为“骨架”,普通国省干线和普通铁路为支撑,县乡公路为“脉络”,通村通组公路为“毛细血管”的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伴随着贵州交通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贵州西南交通枢纽地位的日益巩固、省域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支撑,极大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了贵州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撑力。据统计,贵州经济增速自2011年以来连续39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依托交通发展优势,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和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的贵州,农业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的新特点和亮点,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延伸阅读-基于北斗定位智慧工程

通过智慧工程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内部生产关系的转型升级,完成与“互联网+”社会生产力的和谐对接,还能进一步释放企业员工的创新创效活力,为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从信息化发展角度看,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已使智慧工程建设具备信息基础和产业基础;同时,不断提升的工业设备智能化水平,也为智慧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但纵观诸多工程的信息化或智能化建设,均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统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数据碎片等问题。因此,深入推进智慧工程实践必须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两者理论关系,采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两轮驱动模式,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保障各业务数据量化和集成集中共享,统一决策平台和管理智能协同。


 
北京天玑科技想做的"智慧工程"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行业具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它通过使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各种传感器、数传终端等物联网手段获取工程施工过程信息,上传到云平台,保证数据安全,并用北斗定位系统和BIM技术对工程进行精确设计和模拟,减少施工失误和重复施工。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通过手机,报警器等终端把重要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实现工程可视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改善工程质量。

 

大家都在搜:智能打桩定位系统、智能压实度监测系统、智能路面摊铺系统、拌合站质量监管系统、智能测斜仪、智能表面沉降监测仪、地下水位监测系统、矿山预警监测系统公路边坡监测系统尾矿库监测系统

 

 

北京天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玑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北斗智慧工程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天玑科技转化中国水科院的科技创新成果,结合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整合行业资源优势,汇聚资深创业团队,深耕行业应用需求,深入了解中国特色,为用户提供一整套智慧工程建设全流程解决方案。

 

天玑科技成立以来高速发展,创新性的将北斗技术应用到公路、铁路,水利、机场工程建设领域,以工程质量过程管控为核心,将隐蔽工程透明化,为业主和施工总包单位解决质量,安全、效率、管理等核心问题。已形成TJMC摊铺系统智能压实系统桩基信息化系统,TJ-Cloud变形边坡监测等系统产品,从终端到平台,硬件到软件,产品销售到全程技术服务为广大业主和施工总包方提供完善的北斗智慧工程方案。特别是基于北斗的道路工程质量信息化系统成熟应用于日照交发,武汉交投,中建四局,南宁绕城高速等项目中,京雄城际,江巷水库大坝,大兴机场沉降监测等项目中也已全线选用,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得到业界高度肯定和赞许。

 

 

天玑科技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3A信用企业,国家、中关村双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取得软件著作权10项,发明专利3项,是拓普康数字化施工产品核心代理商,已成为智慧工程领域的领军企业。

 

天玑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三颗, 尊为禄存星。天玑,主理天上人间的财富,喻为财富之星,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业主提升管理,为业者提供保障,为行业积累财富。

 

天玑科技:北斗智慧工程系统方案专家 诚信,创新,专注,感恩

推荐新闻


STRD工法桩基工程和TRD工法的区别

在建筑工程中,桩基工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而STRD工法桩基工程和TRD工法则是两种较为常见的桩基工程技术。


strd工法桩基工程施工流程和注意事项

智能打桩系统将北斗高精度定位定向终端,深度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设备安装在桩机上。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监测钻孔位置,利用倾角传感器监测桩身垂直度,电流传感器监测地质结构变化,判断钻机情况。再通过控制终端对以上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展示;


北斗赋能水利工程丨天玑科技亮相首届河北水利博览会

2023年11月23日,由河北省水利学会主办,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支持举办的首届河北水利博览会在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智能打桩引导定位系统精确控制与高效施工

在建筑领域中,打桩是基础施工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打桩定位方法主要依赖人工测量和经验判断,不仅精度难以保证,而且效率也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能打桩引导定位系统逐渐被引入施工现场,为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大兴区委统战部等部门领导走访调研北京天玑科技

罗树江总经理向各位领导介绍了天玑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公司创新、品牌和未来战略,详细展示了北斗智慧工程在各领域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公司产品服务在公路、铁路、水利、机场、房建工程等建设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


智能碾压系统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工具

总之,智能碾压系统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它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和风险,是未来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智能碾压系统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